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文章里说到“谈及互联网对人的负面影响,被诟病最多的,一是短视频,二是社交媒体。”
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条关于短视频评论区男女看到的结果不一样的视频。
不久前,有网友发现在一个情侣吵架的视频下,他的评论区靠前的评论都出自于男性网友,立场也是从男性出发,而他女朋友的账号则恰恰相反。不同账号看到的评论区不一样,这无形中会影响人的判断,信息减房再一次被人热议。
有位博主看到后就做了个测试,他注册了个新抖音号,在网络世界里乔装成中老年人,搜索关注“一笑倾城”类似用户名,不断给老年视频点赞。
很快他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线PK的不再是年轻主播,而是几位头顶锃亮的大爷,连麦的网友也是差不多岁数的阿姨,再看评论区,排在前排的评论都来自于真实的中老年人。
当博主切回自己账号,再去翻这条视频的评论区,排在首条的却是他从未见过的评论。
这意味着不同年龄看到的评论区也不一样。事情发酵后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很多人联想起之前的经历,认为算法确实在定制评论区,难怪每次刷评论,发现别人都在虚空对线,合着评论区版本不一样呗?
更有阴谋论者认为平台通过算法故意挑起了男女对立。于是up主拿几个同事的手机做了测试,有男有女。
测试发现,除了个别评论顺序不同,整体来说是一样的。 为排除ip的情况,up主让异地的朋友也试了一下,情况差不多。
后来又找了美女主播,男科大夫,彩礼话题的律师,看看这些容易引起性别对立的视频,是否存在性别定制的评论区?
结果是,彩礼话题的律师评论区出现了靠前评论差别较大的情况。 至于其他两位,一切正常。至此,无法判断评论区是否接入了算法在故意推动着什么!但可以肯定,评论区并非按照热度或者时间维度来排序信。
信息茧房不是算法时代的产物,2006年桑斯坦在他的书籍《信息乌托邦》就提到过“茧房现象”。公众只会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但算法的出会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我们不断(被)投喂自己喜欢看的,信息输入一旦单一化,我们看事情的维度也会变得单一,思想就会狭隘。就像这位网友调侃的,“怪不得我看的全是擦边,还以为风气都这样了。 ”
现在,我让大家说一部最喜欢的电影。 你也许会选《奥本海默》,你的朋友可能会选《芭比》,你的表舅可能会选《战狼》。
决定答案的是经历,是认知,是输入脑子里的信息。一旦算法让你接收到的信息变得单一,你看待事情就会变得片面,久而久之发展成极端,因为你只能听到自己认同的看法。在不断重复加深后,思维就会固化,最终出现回音室效应。
“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 ——桑斯坦 著 《网络共和国》
你以为你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其实是在整理偏见,然后在网络上跟持不同意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认为对方简直不可理喻,愚不可及。
其实,包罗万象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在评论区热度排序的年代,也经常出现三观被高赞评论带偏的情况,持相反意见的言论根本看不到。
那如果评论区干脆就要算法统治呢?
共同标签的人被拉到同一个群体评论区,他们的观点趋于一致,和别的群体逐渐割裂。
试想一下,如果男女真的分开上网,性别对立是会减少还是会大大加深呢?当然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以上种种只不过是隐忧,信息茧房的形成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我们平时接收信息的方式很多,各种社交媒体、朋友圈、不同的博主,都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的认知世界。算法值得警惕,它像暗自入侵的机器人,给我们投喂视频,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人格。
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数学模型,受不受它的影响,其实取决于你。
做终身被人摆布的楚门,还是走出虚拟世界的楚门,还不是自个儿说了算!
摘自差评君抖音视频(男性和女性的评论区内容可能都不一样,信息茧房连性别都不放过了?)
12 条评论
人性如此,不然短视频的推荐算法也不会大行其道了。
系统把人打上Tag.我们自己却不是一个tag能定义的,千人千面应该叫千人凑一起找相同。相同的人看的想的做的相同,如果有不同就在评论区臭骂。
黑兄,我记着你好几年前断更了。
小两年,人在暗中观察,哈哈
水潜的够深~
还没休息,熬夜地中海
无解啊。
这个已经成公开的秘密了
回踩
很难说是信息茧房先对性别下手的,还是不同性别的意识形态导致无意识的算法对不同性别形成了信息茧房
成也萧何败萧何。--算法。
最近工信部好像开始整治算法了。
男女的对立,也许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这十几年女权主义的不寻常壮大,明眼人都的出里面的推波助澜,包括这些媒体网站